「小孩不笨二」影片提出了許多普遍存在於親子、師生和朋友關係的問題,而其中的衝突發生尤其是在青少年風暴期特別明顯,片中首先提到了大人和青少年間思考模式的不同,大人似乎忘記自己年輕時的感受,在被社會壓迫到不能喘氣的同時卻也嚴厲要求孩子們必須同樣地達到社會規範的標準,我覺得整部片透露出的最大問題是「大人忽略了當孩子的想法」。

此篇心得內容著重在老師和學生的衝突與問題解決上的省思。

一開始片中呈現出心態和風格迴異的兩位老師對待學生的方法和學生的反應,觀眾都知道自己喜歡哪一種老師,當然是「成績雖差,但有進步就有獎勵,看學生優點的好老師」,可是當老師的卻常遺忘此點,走向社會化下的「只看成績,覺得學生表現好是應該的令人討厭的老師」。

在老師一味要求學生的同時,問題就像片中學生的反應那樣,說學生是爛蘋果,老師難道沒責任嗎?

負責把爛的地方削掉,不是老師可以做的事嗎?在師生關係處理上,首要的任務是「多看看學生的好」,多為他們想想,也想起自己當學生時的感受,自己喜歡的是什麼樣的受教環境。

在教學內容上,片中華文老師提到:「我以前學英文時,老師也沒有用中文來講」,他也表示這樣的效果不好,可是卻仍用同樣方式教學,這本身就有很大的矛盾。

在對問題處理上也是如此,「老師難道沒看過A片嗎?」被學生問到答不出來的同時,不論事後如何處罰學生,問題依舊存在。

學生,尤其是身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易有衝突暴力的產生,身為老師不能只用大人的標準和處理方式來對待他們,畢竟他們身心都尚未成熟,一切都還在成長熟悉的階段,太過苛求他們只會讓自己顯得無情不合時宜。

反觀來看,學生也不是故意讓自己壞,考個爛成績,只是在他們努力的背後如同大人一樣,並不一定可以得到自己期望的結果,身為老師應該注意到這方面,在看到分數這個表面的同時,注意學生背後的真正原因。

處罰拿16分考卷的學生後,考卷還是一樣只有16分,相反的,瞭解16分是怎麼來的,在真正的問題上幫助學生才是考試的真正目的。這道理很簡單,可是很多老師卻都忘記了。

成績以外的事也是如此,處罰打架的壞學生並不能阻止他的行為,瞭解打架背後的原因和學生本身並加以關心和幫助才是為他們好。


「誰不希望自己是聰明的人 誰不希望什麼都能一百分 誰能希望自己又呆又傻又愚蠢 誰會願意聽到你真的好笨

有些事情就是這樣的殘忍 有些道路沒有直通那扇門 有些遊戲結果不一定要獲勝 有些斬獲不在終點只在過程

我們不會心灰意冷 我們會給自己掌聲 我不是你想像的笨 我也有我自己的門

其實你不是不能 只是你肯不肯 給自己多一個機會 因為我們都是有用的人」

小孩不笨一的主題歌詞把每個想成為好學生的心情寫出來,老師要做的不是把爛蘋果成堆丟棄,而是找出問題,把爛蘋果變成美味料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tq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